本文作者:佐丹力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佐丹力 2021-11-07 693 抢沙发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摘要: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...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立冬节气  


    11月7日12时58分37秒,我们迎来今年冬季第一个节气——立冬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。立冬之时,万物终成,故名立冬。“北风潜入悄无声,未品浓秋已立冬。”秋天的味道尚未消散,而冬天却已踩着厚厚的落叶悄悄到来。冬日的阳光,如同一片轻盈的薄纱。人们在天地间,感受着初寒之气。

    立冬在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节日,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,总结出了天人合一、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: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。立冬节气和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“四立”。

    古时候,到了立冬日,皇帝会亲自率大臣们到北郊“迎冬”举行仪式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到了汉代,汉文帝在立冬日,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。据《清嘉录》记载,到了清代,立冬之日,人们要在家拜贺长辈尊者,还互相出去拜谒。男女老少都要更换新衣,相互作揖行礼,谓之“拜冬”。
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立冬三候  


一候 水始冰:气温下降到一定时候,水面便开始逐渐凝结,河面变得越来越纯净安宁。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二候 地始冻:薄薄的一层霜,时隐时现地出现在湿润的土地上。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:立冬的“雉入大水为蜃”,与寒露的“雀入大水为蛤”对应,立冬时候鸟不知藏到哪了,海边可以看到外壳条纹颜色和野鸡相似的大蛤,仿佛雉在立冬后变成大蛤,海市蜃楼便是大蛤吐气而成的。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立冬习俗  


吃饺子:虽说“冬至好吃不过饺子”,但在立冬,人们同样会吃饺子迎冬。在古时,饺子来源于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,例如大年三十是旧岁和新年之交,而立冬是秋冬之交,所以“交子之时”必吃饺子。到了现代,人们更是把吃饺子当做享受家人相聚的幸福时刻。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吃甘蔗:在福建的潮汕地区,立冬要吃甘蔗。甘蔗能成为“补冬”的食物之一,是因为民间素来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说法,意思是“立冬”的甘蔗已经成熟,吃了不上火,这个时候“食蔗”既可以保护牙齿,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。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小阳春:立冬至小雪,北方正是孟冬之月,但在南方,却会呈现出春三月的温暖天气,俗称“小阳春”,一些植物会二度开花。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补冬:立冬后,草木凋零,蛰虫休眠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。民间有“入冬日补冬”的食俗。古人认为天转寒冷,万物皆藏,此时最应该补充身体营养,补充气血和体力,以备更好面对冬天的寒冷。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
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立冬养生  


    立冬之后,养生的重点在于 “藏”,重在“收藏,适当进补,辅以运动和精神调养。”

    冬季要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、阴精蓄积。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过于丰富而挤压睡眠时间。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    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,易感受风、寒之邪,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,及时添加衣物,同时做好足部保暖。
    立冬晨练时间宜推迟,以免晨起感受风寒,午后黄昏锻炼其实更适合。不能因为天气寒冷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,也要适当感受天气间的寒凉之气,走出室外,激发身体潜能,提高身体免疫力。运动方式也应以“慢运动”为主,避免挥汗如雨。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    立冬后,在饮食上要“温补”,民间有“冬季进补,春季打虎”的谚语。中医认为对应五行的原则,冬季养生应以补“黑”为主,应多吃一些黑豆、黑芝麻、黑米、黑木耳、发菜等黑色的食物,这些黑色食物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氨基酸、维生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、铁、锌、硒等矿物质,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。立冬可以熬一锅红枣黑芝麻粥,能迅速温暖身体,也有助于体内微循环。因为红枣中的芦丁可软化血管,环磷酸腺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;黑芝麻可以补肾,还可再加点荞麦或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一起食用,营养美味。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
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立冬 | 佐丹力159,“中国粥,家之味”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69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